第一章 穿越!实验室炸了?主角李越作为理科生,带着现代知识穿越到唐朝,
在唐朝经历诸多因知识差异引发的搞笑事件,比如用理科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等有趣的事。
“轰!”一声巨响,李越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滚筒洗衣机,天旋地转,
耳边全是嗡嗡的轰鸣声。他最后记得的画面,是实验室里那台失控的粒子对撞机模型,
以及导师惊慌失措的脸。“完了,这下彻底凉了,
***还没写完呢……”这是李越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个念头。不知过了多久,
李越慢慢睁开了眼睛。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医院的白色天花板,而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
以及…… 几棵看起来有些年头的老槐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泥土味和…… 牛粪味?
“咳咳……” 李越呛了几声,挣扎着想要坐起来,却发现浑身酸痛,像是被卡车碾过一样。
他低头一看,瞬间懵了。自己身上穿的,竟然不是实验室的白大褂,而是一件粗布做的衣服,
料子粗糙得硌人,款式还特别奇怪,有点像古装剧里的囚服。“这是哪儿?拍戏现场?
” 李越挠了挠头,环顾四周。只见周围是一片荒凉的郊外,远处有几间破旧的茅草屋,
偶尔能看到几个穿着古装的人路过,他们的衣服看起来不像是现代的戏服,
反而更像是…… 真的古代服装?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农路过,看到李越坐在地上,停下脚步,
好奇地打量着他:“小伙子,你是哪里来的?怎么穿成这样躺在这儿?
”老农的口音有点奇怪,但李越竟然能听懂。他试探着问道:“大爷,这里是哪儿啊?
现在是公元多少年?”老农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小伙子,你莫不是睡糊涂了?
这里是长安城外的十里坡啊!现在是贞观十二年,你连这都忘了?”贞观十二年?长安?
李越的大脑 “嗡” 的一声,像是被重锤击中。他不是在做梦吧?实验室爆炸,
自己竟然穿越到了唐朝?还是贞观年间?“大爷,您…… 您没开玩笑吧?
” 李越咽了口唾沫,心脏狂跳不止。老农翻了个白眼:“我一把年纪了,跟你开什么玩笑?
看你这样子,怕不是从外地来的,路上遇到劫匪了?”李越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破烂的衣服,
又摸了摸口袋,空空如也,手机、钱包、身份证,所有现代的东西都不见了。完了,
这下是真的穿越了,而且还是个穷光蛋。作为一名物理系的理科生,
李越平时最喜欢看穿越小说,总觉得那些主角穿越后都能风生水起,
要么靠诗词歌赋惊艳全场,要么靠科技发名富甲一方。可真轮到自己穿越了,他才发现,
现实远比小说残酷。诗词歌赋?他除了课本里的唐诗,其他的一句都记不住。科技发明?
他倒是懂点物理化学,可没有原材料和工具,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小伙子,
你要是没地方去,前面的王家庄可以去看看,那里有户人家正好缺个帮工,管吃管住。
” 老农好心提醒道。李越眼前一亮,连忙道谢:“谢谢大爷!谢谢大爷!”不管怎么样,
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说。李越挣扎着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朝着老农指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李越不断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唐朝的街道和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差不多,都是土路,
两旁是低矮的房屋,偶尔能看到一些骑马的人经过,还有小贩在路边叫卖。“卖包子咯!
刚出锅的肉包子!”“糖葫芦!甜滋滋的糖葫芦!”叫卖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气息。
李越摸了摸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他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现在饿得能吃下一头牛。
可是,他身无分文,只能看着那些美食咽口水。好不容易走到王家庄,
李越找到了老农说的那户人家。这是一个四合院,看起来家境还不错。
李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中年妇人,看到李越的样子,
皱了皱眉头:“你找谁?”“大娘您好,我是从外地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些意外,
听说您家缺个帮工,我想……” 李越话还没说完,就被妇人打断了。“哦,
你就是张大爷说的那个小伙子啊!进来吧,正好我们家秋收忙不过来,你要是肯干活,
管吃管住,一个月还能给你五百文钱。” 妇人倒是很爽快。李越大喜过望,
连忙点头:“谢谢大娘!我肯干活!我什么都能干!”妇人领着李越进了院子,
喊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介绍道:“当家的,这就是来帮工的小伙子,叫…… 对了,小伙子,
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越。”“嗯,李越。” 男人上下打量了李越一番,
说道:“我们家主要是种庄稼,平时的活计就是耕地、浇水、施肥、收割,你要是能干得了,
就留下吧。”“能干!能干!” 李越连忙应道。
虽然他在现代是个连家务都很少做的理科宅男,但为了生存,别说种地了,
就算是掏粪他也干啊!就这样,李越在王家庄安顿了下来,开始了他在唐朝的打工生涯。
第二章 理科生的种地小技巧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越就被一阵鸡叫声吵醒了。
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挣扎着从硬板床上爬起来。按照约定,
他每天要跟着王大叔去地里干活。王大叔名叫王老实,人如其名,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
吃过简单的早饭 —— 几个粗粮馒头和一碗稀粥,李越就跟着王老实扛着锄头去地里了。
唐朝的耕地都是人力或者牛耕,效率很低。王老实拿着锄头,一下一下地翻着地,
动作娴熟而有力。李越看着王老实轻松的样子,也学着他的样子挥起了锄头。
可刚挥了没几下,李越就累得气喘吁吁,手臂酸痛不已。他平时在实验室里都是坐着搞研究,
很少运动,体力根本跟不上。“小伙子,慢点来,别着急。” 王老实看到李越的样子,
笑着说道。李越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喘着粗气说:“王大叔,您这翻地也太费劲了,
有没有什么省力的办法啊?”王老实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种地哪有不费劲的?
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还能有什么省力的办法?”李越皱了皱眉头,
开始在脑子里思考起来。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他对力学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锄头翻地,
主要是利用杠杆原理,但是现在的锄头设计,杠杆的支点和力臂都不太合理,导致效率低下。
“王大叔,我觉得这锄头可以改进一下。” 李越说道。王老实一脸疑惑地看着他:“改进?
怎么改进?这锄头不都一样吗?”李越拿起锄头,指着锄头柄和锄头头的连接处说:“您看,
现在的锄头柄太长,锄头头太重,而且支点太靠后,这样挥起来的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
如果我们把锄头柄缩短一点,把支点往前移一点,再减轻一点锄头头的重量,
这样应该会省力很多。”王老实听得一头雾水,他这辈子都在用锄头种地,
从来没想过锄头还能改进。不过他看李越说得头头是道,也有些心动:“真的能行吗?
”“您放心,我以前在学校里学过这方面的知识,肯定没问题!” 李越拍着胸脯保证道。
其实他心里也没底,毕竟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但为了能省力,他还是想试一试。
下午收工后,李越跟着王老实去了村里的铁匠铺。铁匠铺的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
名叫张铁匠,手艺非常好。李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铁匠,张铁匠一开始也不相信,
但在李越的反复解释和画图说明下,他终于明白了李越的意思。“小伙子,
你这想法倒是挺新奇的,不过我从来没做过这样的锄头,不知道能不能成。” 张铁匠说道。
“张师傅,您就试试吧,就算不成,也没关系。” 李越说道。张铁匠点了点头:“行,
那我就试试,明天早上你来拿。”第二天一早,李越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铁匠铺。
张铁匠已经把改进后的锄头做好了。改进后的锄头,锄头柄比原来缩短了五寸,
支点往前移了三寸,锄头头也减轻了一些重量,看起来更加小巧玲珑。李越拿起锄头试了试,
果然比原来省力多了,挥起来也更加灵活。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张师傅,
您太厉害了!”张铁匠看着李越高兴的样子,也笑了:“还是你这想法好,
以后种地可就省力多了。”李越拿着改进后的锄头回到了王老实家,王老实看到新锄头,
也好奇地试了试。他惊讶地发现,这新锄头果然比原来省力很多,翻地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李越,你可真厉害啊!没想到你还懂这个!” 王老实对李越刮目相看。接下来的几天,
李越用改进后的锄头种地,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也轻松了不少。王老实看到效果这么好,
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的其他人。村民们听说后,都纷纷来找李越,想让他帮忙改进锄头。
李越也不推辞,一一为他们画图说明。张铁匠的铁匠铺也因此生意兴隆起来,
每天都有很多村民来定做改进后的锄头。李越也因此在村里出了名,
大家都觉得这个外来的小伙子很有本事。除了改进锄头,李越还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
给庄稼施肥。唐朝的农民施肥都是用农家肥,虽然有效,但肥力不够持久,
而且容易滋生害虫。李越记得在学校里学过,草木灰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是一种很好的肥料,
而且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于是他就告诉村民们,把烧火剩下的草木灰收集起来,撒在地里。
一开始村民们都不相信,觉得草木灰怎么能当肥料呢?但在李越的劝说下,
还是有几户村民试着做了。过了几天,那些撒了草木灰的庄稼,长得比其他庄稼更加茂盛,
而且叶子上的害虫也少了很多。村民们这才相信了李越的话,纷纷开始收集草木灰施肥。
李越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经常有人请他去家里吃饭。
李越也渐渐适应了唐朝的生活,他觉得,虽然在这里没有手机、电脑,
但能靠自己的知识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李越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知道,光靠改进锄头和施肥,还不能让村民们真正富裕起来。他开始思考,
能不能用自己的知识,为村民们创造更多的财富。第三章 自制肥皂,
打开财富之门一天晚上,李越在河边洗澡的时候,发现唐朝的人洗澡都不用肥皂,
而是用一种叫 “胰子” 的东西。胰子是用动物的内脏和草木灰制成的,不仅味道难闻,
而且清洁效果也不好。李越突然想到,肥皂的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主要原料就是油脂和碱。
唐朝虽然没有现代的工业碱,但草木灰里含有碳酸钾,可以用来制作碱液。
“如果我能做出肥皂,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越心里暗暗想道。第二天,
李越就开始准备制作肥皂的原料。他从村里的屠户那里买了一些动物油脂,
又收集了很多草木灰,然后按照课本上学到的方法,开始制作碱液。制作碱液的过程很简单,
就是把草木灰放在一个木桶里,然后往里面加水,搅拌均匀后,让它静置一段时间,
等上层的液体澄清后,就是碱液了。接下来,李越把动物油脂放在锅里加热融化,
然后慢慢地往里面加入碱液,边加边搅拌。这个过程需要非常耐心,
因为碱液和油脂的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搅拌的速度和力度也很重要。
李越搅拌了整整一个下午,手臂都快酸断了,终于看到锅里的液体开始变得粘稠,
颜色也从淡***变成了乳白色。他知道,肥皂的雏形已经出来了。然后,
李越把粘稠的液体倒入提前准备好的模具里,模具是他用木头做的,
上面刻了一些简单的花纹。接下来就是等待肥皂冷却凝固了。第二天一早,
李越迫不及待地打开模具,一块块形状规整、带有花纹的肥皂就做好了。
他拿起一块肥皂闻了闻,虽然没有现代肥皂那么香,但也没有胰子那种难闻的味道,
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油脂香味。李越拿着肥皂来到河边,试了试它的清洁效果。
他把手上的泥土抹匀,然后用肥皂搓了搓,很快就产生了丰富的泡沫,
手上的泥土也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太好了!成功了!” 李越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把制作好的肥皂拿给王老实和村民们看,大家都很好奇。
李越向他们演示了肥皂的清洁效果,村民们都惊讶不已。“李越,这东西也太神奇了吧!
比胰子好用多了!” 王老实说道。“是啊,而且还没有怪味,太好用了!
” 村民们纷纷附和道。李越笑着说:“这东西叫肥皂,我打算拿到长安城里去卖,
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村民们听了,都很支持李越。王老实说道:“李越,你要是需要帮忙,
尽管开口,我们大家都帮你!”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李越制作了更多的肥皂。
他还在肥皂里加入了一些花瓣和香料,让肥皂变得更加芳香。几天后,李越挑着一担肥皂,
跟着村里的商队来到了长安城。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非常繁华,街道两旁商铺林立,
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李越找了一个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摆了一个小摊,
把肥皂放在摊位上,然后大声吆喝起来:“卖肥皂咯!清洁去污,芳香宜人的肥皂!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开始,并没有人停下来买肥皂,大家都好奇地围着摊位看,
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一个穿着华丽的妇人走了过来,好奇地问道:“小伙子,
你这是什么东西啊?怎么卖?”李越连忙拿起一块肥皂,笑着说道:“夫人,这叫肥皂,
是用来清洁的。您看,用它洗手、洗脸、洗衣服,都非常干净,而且还有香味。”说着,
李越就拿起一块布,上面抹了一些油污,然后用肥皂搓了搓,很快就把油污清洗干净了。
妇人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神奇的东西。她拿起一块肥皂闻了闻,
果然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这肥皂多少钱一块啊?” 妇人问道。“夫人,
这肥皂一块卖五十文钱。” 李越说道。五十文钱在唐朝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家几天的生活费。妇人犹豫了一下,但想到肥皂这么好用,还是买了两块。
有了第一个顾客,接下来的生意就好做多了。很多人看到妇人买了肥皂,
也纷纷围过来询问、购买。李越忙得不可开交,一担肥皂很快就卖完了。第一天卖肥皂,
李越就赚了两千多文钱,相当于二两多银子。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在现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接下来的几天,李越每天都来长安城里卖肥皂,
生意越来越火爆。他还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了不同形状、不同香味的肥皂,
比如圆形的、方形的、花朵形状的,还有玫瑰香味、茉莉香味的。肥皂的名声越来越大,
甚至传到了皇宫里。有一天,一个太监来到了李越的摊位前,说是皇宫里的贵妃听说了肥皂,
想让他送一些进宫。李越一听,顿时激动得不行。这可是接近皇室的机会啊!
他连忙挑选了一些最好的肥皂,跟着太监进了皇宫。皇宫里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李越看得眼花缭乱。他跟着太监来到了贵妃的寝宫,贵妃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
长得非常漂亮,气质高雅。李越连忙跪下磕头:“草民李越,参见贵妃娘娘!”“免礼吧。
” 贵妃的声音温柔动听,“听说你制作的肥皂非常好用,快拿给我看看。
”李越连忙把肥皂递了上去,贵妃拿起一块肥皂闻了闻,然后让宫女试了试清洁效果。
宫女试完后,高兴地说道:“娘娘,这肥皂真的很好用,比胰子好用多了!
”贵妃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你这肥皂做得很好。以后,皇宫里的肥皂就由你来供应,
价钱方面,本宫不会亏待你的。”李越大喜过望:“谢贵妃娘娘!草民一定好好制作肥皂,
不辜负娘娘的信任!”从皇宫里出来,李越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一样。他没想到,
自己制作的肥皂竟然能得到贵妃的认可,还能成为皇宫的供应商。有了皇宫的订单,
李越的肥皂生意更加红火了。他在长安城里开了一家店铺,专门卖肥皂,
还雇佣了几个村民帮忙制作肥皂。李越也因此赚了很多钱,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了一个小富翁。
他在长安城里买了一套房子,还把王老实和村里的一些村民接到了长安城里,
一起发展肥皂生意。李越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还有很多想法,
比如制作玻璃、改进造纸术、发明水车等等。他相信,凭借自己的理科知识,
一定能在唐朝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第四章 玻璃问世,震惊长安自从肥皂生意做大后,
李越在长安城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不少商人都想和他合作,
还有一些达官贵人也经常邀请他参加各种宴会。在一次宴会上,
李越看到一位官员家里摆放着一些琉璃制品。琉璃在唐朝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只有皇室和达官贵人才能拥有,而且价格非常昂贵。李越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些琉璃制品,
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玻璃制品,只是制作工艺比较粗糙,透明度也不高。
“如果我能制作出透明的玻璃,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越心里暗暗想道。
玻璃的制作原理其实很简单,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纯碱和石灰石,经过高温熔化后,
冷却凝固就可以形成玻璃。唐朝虽然没有纯碱,但可以用草木灰中的碳酸钾代替,
石英砂和石灰石在唐朝也很容易找到。宴会结束后,李越就开始着手准备制作玻璃。
他首先找到了石英砂和石灰石,然后又收集了大量的草木灰,用来提取碳酸钾。
提取碳酸钾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将草木灰加水溶解,然后过滤掉杂质,再将溶液蒸发结晶,
得到碳酸钾晶体。李越花了几天的时间,才提取出足够的碳酸钾。接下来,
李越在长安城外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熔炉。熔炉的燃料用的是煤炭,
因为煤炭的燃烧温度比木材高很多,能够满足玻璃熔化的需求。一切准备就绪后,
李越开始尝试制作玻璃。他把石英砂、碳酸钾和石灰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
然后放入熔炉中加热。熔炉的温度慢慢升高,里面的原料也逐渐开始熔化。
李越守在熔炉旁边,密切关注着里面的情况。几个小时后,熔炉里的原料终于完全熔化,
变成了一种粘稠的液体。李越小心翼翼地将液体倒出来,倒入提前准备好的模具里。
模具是他用泥土做的,有各种形状,比如杯子、盘子、瓶子等。他把液体倒入模具后,
就让它自然冷却。第二天一早,李越迫不及待地打开模具。他惊喜地发现,
模具里的液体已经凝固成了透明的固体,虽然表面还有一些杂质和气泡,
但已经具备了玻璃的基本特征。“太好了!成功了!” 李越高兴得跳了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李越不断改进制作工艺,比如在原料中加入一些澄清剂,
去除玻璃中的气泡和杂质,还调整了原料的比例,让玻璃的透明度和硬度更高。
经过多次试验,李越终于制作出了高质量的透明玻璃。这些玻璃制品,晶莹剔透,
比唐朝的琉璃制品漂亮多了。李越把制作好的玻璃制品拿到了自己的肥皂店里展示,
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大家都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透明、这么漂亮的东西,
纷纷驻足观看。“这是什么东西啊?怎么这么透明?”“是啊,比琉璃还漂亮!”“老板,
这东西卖不卖啊?多少钱一个?”顾客们七嘴八舌地问道,李越笑着说道:“各位客官,
这东西叫玻璃,是我最新制作出来的。它不仅漂亮,而且还很实用,
可以用来做杯子、盘子、窗户等等。至于价格,一个玻璃杯子卖五百文钱,
一个玻璃盘子卖一贯钱。”五百文钱一个杯子,一贯钱一个盘子,
这个价格在唐朝来说非常昂贵,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家几个月的生活费。但即便如此,
还是有很多达官贵人愿意购买。毕竟,玻璃制品在唐朝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玻璃制品,
不仅能显示自己的财富,还能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很快,
李越制作玻璃的消息就传遍了长安城。很多达官贵人都纷纷来到李越的店里,购买玻璃制品。
甚至连皇宫里的皇帝和贵妃也听说了消息,派人来购买。皇帝看到玻璃制品后,也非常喜欢,
他还特意召见了李越,询问玻璃的制作方法。李越知道,玻璃的制作方法是自己的核心机密,
不能轻易泄露,于是他就编造了一个谎言,说玻璃是用一种特殊的矿石炼制而成的,
这种矿石非常稀少,而且炼制过程也非常复杂。皇帝虽然有些怀疑,但也没有深究。
他觉得李越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不仅能制作肥皂,还能制作玻璃,
于是就任命李越为 “将作监丞”,负责宫廷里的一些手工制作工作。
李越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当官,虽然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但也是朝廷命官了。
他连忙跪下磕头:“谢陛下隆恩!草民一定尽心尽力,为陛下效力!”当了官之后,
李越的身份地位也提高了很多。他在长安城里的人脉也越来越广,
和很多达官贵人都成了朋友。李越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
他还在不断地研究新的发明创造,比如改进造纸术、发明水车、制作火药等等。他相信,
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定能在唐朝创造更多的奇迹,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五章 水车助力,农业革新当了将作监丞之后,
李越虽然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辛苦地制作肥皂和玻璃,但他并没有闲着。他经常去各地考察,
了解唐朝的社会状况和民生需求。在一次考察中,李越来到了一个偏远的村庄。
这个村庄因为地处干旱地区,农业生产非常落后,村民们每年都要靠天吃饭,
遇到干旱的年份,庄稼就会颗粒无收。李越看到村民们辛苦地用木桶从河里打水灌溉庄稼,
效率非常低,而且还非常辛苦。
他心里暗暗想道:“如果能发明一种不用人力就能打水的工具,那就好了。
”他突然想到了水车。水车是一种利用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在现代社会非常常见,
但在唐朝,还没有水车这种东西。水车的制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水流的力量,
带动轮子转动,然后通过轮子上的水桶将水提升上来,再通过渠道输送到田里。
李越决定为这个村庄制作水车。他首先画了一张水车的设计图,
然后找来了村里的木匠和铁匠,向他们详细讲解了水车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村民们听了李越的想法后,都非常兴奋。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神奇的工具,
都希望能尽快制作出来。在李越的指导下,村民们开始动手制作水车。
木匠们负责制作水车的轮子和支架,铁匠们负责制作一些金属零件,比如轴和齿轮。
制作水车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村民们都非常积极。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干活,
直到天黑才休息。李越也和村民们一起劳动,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水车终于制作完成了。水车的轮子直径有一丈多,
上面装有二十多个水桶,支架是用粗壮的木头制成的,非常坚固。
李越选择了一个水流比较湍急的地方,将水车安装好。当水流冲击水车的轮子时,
轮子开始慢慢地转动起来,上面的水桶也随之转动,将河里的水提升上来,
然后通过渠道输送到田里。村民们看到水车真的能自动打水灌溉庄稼,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他们围着水车,兴奋地议论着:“太好了!有了这水车,我们以后就不用再辛苦地打水了!
”“是啊,以后就算遇到干旱的年份,我们的庄稼也能有收成了!”“李大人,
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李越看着村民们高兴的样子,也非常欣慰。他知道,
水车的发明,不仅能帮助这个村庄解决灌溉问题,还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提高唐朝的农业生产效率。接下来的几天,李越又在村里制作了几架水车,
分别安装在不同的河流上。有了水车的帮助,村里的庄稼长得越来越茂盛,
村民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李越发明水车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周围的村庄,
甚至传到了长安城里。很多地方的官员都纷纷派人来考察,希望能引进水车技术。
皇帝听说了水车的事情后,也非常高兴。他认为水车的发明,
对唐朝的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就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车技术,
并任命李越为 “水部郎中”,负责全国的水利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李越接到圣旨后,
非常激动。他知道,这是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他连忙谢恩,
然后开始着手推广水车技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掌握水车的制作方法,
李越编写了一本《水车制作与使用手册》,详细介绍了水车的制作方法、原理和使用技巧。
他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培训点,派专人负责教授村民们制作和使用水车。在李越的努力下,
水车技术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很多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粮食产量也大幅提高。农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都非常感激李越。
很多地方的农民都为李越建立了生祠,供奉他的画像,祈求他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李越看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心里也非常满足。他知道,自己虽然穿越到了唐朝,
但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唐朝的发展做出贡献,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自己穿越到唐朝的意义。除了水车,李越还在不断地研究其他的农业技术,
比如改进农具、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等等。他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
唐朝的农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第六章 火药现世,
军事变革随着水车技术的推广,李越在唐朝的名声越来越大,皇帝也越来越器重他。
经常召见他,和他讨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问题。在一次和皇帝的谈话中,
皇帝提到了唐朝的边境问题。唐朝虽然国力强盛,
但边境地区经常受到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骚扰,给边境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皇帝希望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加强唐朝的军事力量,抵御外敌的入侵。
李越听了皇帝的话,心里暗暗想道:“如果能发明火药,制造出火炮和火枪,
那唐朝的军事力量肯定能得到极大的提升。”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末年才开始出现,而且主要是用于炼丹和娱乐。李越知道火药的制作方法,
主要原料是硝石、硫磺和木炭,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不过,李越也知道,
火药的发明虽然能增强军事力量,但也可能会带来灾难。如果火药技术落入坏人手中,
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在考虑是否要将火药技术献给皇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越觉得,
唐朝是一个非常强大和开明的王朝,皇帝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如果能将火药技术献给皇帝,
用于抵御外敌,保卫国家和人民,那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
李越向皇帝说明了自己的想法。皇帝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他连忙问道:“李爱卿,
你真的能制作出那种威力巨大的火药吗?”李越点了点头:“陛下,
草民曾经在一本古籍中看到过火药的制作方法,虽然没有亲自尝试过,
但草民有信心能制作出来。不过,火药的威力非常巨大,一旦使用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还请陛下慎重考虑。”皇帝沉思了片刻,说道:“李爱卿,朕知道火药的威力巨大,
但现在边境危机重重,朕必须要加强唐朝的军事力量,保护大唐的子民。朕相信你,
你就放手去做吧,需要什么,朕都会支持你。”得到皇帝的支持后,
李越开始着手准备制作火药。他首先找到了硝石、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
硝石在唐朝主要用于炼丹和医药,比较容易找到;硫磺主要产自火山地区,
也能买到;木炭就更常见了,随处都能买到。接下来,李越开始研究***。他知道,
***非常关键,不同的比例,威力也不同。经过多次试验,
李越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合适的配方:硝石占 75%,硫磺占 10%,木炭占 15%。
按照这个配方,李越制作出了第一批火药。他把火药装在一个竹筒里,然后点燃了引线。
只听 “轰” 的一声巨响,竹筒被炸得粉碎,周围的石头和泥土都被炸飞了起来。
李越和在场的士兵都被这巨大的威力惊呆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厉害的东西。“太好了!
成功了!” 李越高兴得跳了起来。皇帝听说火药制作成功后,也非常高兴,
他亲自来到了试验现场,观看了火药的演示。当看到火药爆炸的巨***时,
皇帝也震惊不已。“李爱卿,你真是朕的得力干将啊!有了这火药,
我大唐的军事力量必将更加强大,再也不用害怕那些外敌了!” 皇帝兴奋地说道。接下来,
李越开始研究如何将火药应用到军事上。他首先想到了火炮。火炮的制作原理其实很简单,
就是用金属制作一个炮管,然后将火药和炮弹装在炮管里,点燃火药后,
利用火药爆炸产生的推力,将炮弹发射出去。在李越的指导下,工匠们开始制作火炮。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制作出了第一批火炮。这种火炮,炮管是用青铜制作的,
长约五尺,口径约三寸,能够发射重达五斤的铁弹。李越还发明了火枪。
火***作比火炮简单,就是用金属制作一个枪管,然后将火药和***装在枪管里,
点燃火药后,将***发射出去。火炮和火枪的发明,给唐朝的军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接下来的边境战争中,唐朝的军队使用火炮和火枪,大败突厥和吐蕃的军队。
突厥和吐蕃的军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厉害的武器,他们在火炮和火枪的轰鸣声中,
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溃败。唐朝的边境从此变得安定下来,边境人民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皇帝非常高兴,他加封李越为 “兵部尚书”,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珠宝和土地。
李越虽然得到了很高的官职和丰厚的赏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
火药技术的发明,只是一个开始。他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火药武器,
比如发明迫击炮、***等等。他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
唐朝的军事力量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李越也意识到,
火药技术的传播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他向皇帝建议,加强对火药技术的管理,
严禁火药技术外传,只允许在唐朝的军队中使用。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火药技术的管理。李越在唐朝的生活越来越充实,
他不仅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他知道,
自己虽然穿越到了唐朝,但这里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会继续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自来水风波:竹管里的 “水妖”李越在长安买的宅院虽不算奢华,
却总让他别扭 —— 每次洗手都要使唤仆人提桶,想喝口凉水得去后院井里打,
这对习惯了自来水的现代青年来说,简直是 “酷刑”。“不行,得搞个简易自来水!
” 某天清晨,李越盯着院角的老井拍了大腿。他翻出纸笔,
唰唰画起图纸:用粗竹筒做管道,把井水压到屋顶的大木桶里,再用细竹管引到厨房和卧房,
这不就是最原始的自来水系统?可他忘了,唐朝没有胶水,
竹管衔接处只能用麻布裹着黄泥密封。第一天试装时,李越踩着梯子往屋顶吊木桶,
底下王老实举着竹管喊:“小越啊,这管子里要是跑出水妖咋办?”“王叔,哪来的水妖,
这是物理原理 ——” 李越话没说完,脚下梯子晃了晃,
手里的木桶 “哐当” 砸在地上,桶里的水顺着竹管流得满院都是,
还渗进了隔壁张铁匠家的院子。“李越你这混小子!” 张铁匠举着沾了黄泥的围裙冲进来,
裤脚还滴着水,“我刚打好的铁器,全被你这‘妖水’泡锈了!”李越连忙赔笑,
拉着两人蹲在地上解释:“您看,只要把竹管接口处的黄泥换成松香和蜡的混合物,
再给木桶加个盖子防灰尘,保证不漏水。” 他边说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示意图,
标出 “水位差产生压力”,可王老实和张铁匠盯着地上的线条,只看懂了 “要熬松香”。
三人折腾了三天,总算把自来水装好了。当李越打开卧房的竹管龙头,
清澈的井水 “哗哗” 流出来时,王老实吓得后退三步,
指着水管喃喃:“真…… 真听话,不跑水妖了?” 张铁匠更绝,当场舀了瓢水喝,
拍着大腿喊:“比井里的水甜!”—— 其实就是少了桶底的泥沙。这事很快传到皇宫,
皇帝听说李越家里 “水能自己流到屋里”,特意带着贵妃来参观。
当看到厨房的竹管流出水时,贵妃惊讶地捂住嘴:“这要是装在后宫,
哀家洗手就不用等宫女提水了!”李越趁机提议:“陛下,可在皇宫***修个大蓄水池,
用竹管引到各宫,再在管口装个木塞控制水流,既方便又干净。” 皇帝当即准了,
还让李越负责监工。结果施工时又出了岔子:工匠们把竹管接反了,
蓄水池的水全流进了太医院的药圃,把刚晒的药材泡成了泥浆。
太医院院正抱着湿漉漉的甘草找李越理论,李越哭笑不得,只能带着工匠重新调整竹管坡度,
在每个接口处贴了 “上高下低” 的木牌 —— 这大概是唐朝最早的 “施工警示牌”。
第八章 波斯使节的 “机械挑战”就在李越忙着整改皇宫自来水时,
波斯使节带着使团来长安朝贡。这波斯使者名叫伊思法罕,据说精通西域机械术,
见了唐朝的火炮后,嘴上称赞,眼里却藏着不服。朝贡宴上,伊思法罕突然起身,
对皇帝拱手道:“大唐陛下,臣带来了我国的‘水力奇机’,能自动磨面,
不知大唐可有能与之相比的巧器?” 说着,他让人抬上一个黄铜做的水力磨盘,
盘上刻着复杂的花纹,看着颇为精致。皇帝看向李越,
李越心里暗笑:这不就是普通的水力磨吗,唐朝早就有了,只是结构没这么花哨。
但他故意装作沉吟,说:“使者的机械确实精巧,不如三日后在城外渭水边比试,
看谁的机械效率更高?”伊思法罕欣然应允,
觉得自己稳赢 —— 他的磨盘用了西域的齿轮,磨面速度比普通磨盘快一倍。回去后,
张铁匠来找李越,挠着头问:“小越,咱用啥比啊?总不能拿之前的水车去吧?
” 李越却神秘一笑,拉着他去了铁匠铺,掏出一张图纸:“改水车,加齿轮组!
”原来李越想的是 “多级齿轮传动”—— 在水车的轴上装三个大小不同的齿轮,
分别连接磨盘、风箱和捣药杵,这样水车转动时,能同时磨面、鼓风、捣药,一举三得。
可张铁匠看着图纸上的齿轮,犯了难:“这圈圈带齿的玩意儿,咋做才能转得顺溜?
” 李越只能拿个苹果当模型,切出齿轮形状,手把手教他调整齿距:“齿和齿要咬得紧,
又不能卡着,就像啃苹果,得一口一口咬,不能太急。”折腾了两天,
改良版水车总算做好了。比试当天,渭水边围满了人。伊思法罕的黄铜磨盘转起来时,
围观群众纷纷惊呼,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发现:这磨盘磨十斤小麦要半个时辰,
还得专人看着加水。轮到李越的水车上场时,场面更热闹了:水车转起来,
磨盘 “呼呼” 磨面,风箱 “啪嗒” 鼓风,捣药杵 “咚咚” 捣着甘草,
三个活儿同时干,半个时辰磨了二十斤小麦,还磨得更细。伊思法罕脸都白了,
凑过来摸水车的齿轮,疑惑地问:“这些圈圈是啥?为何能让它干这么多活?
” 李越拿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齿轮传动示意图,
还顺便画了个简易的 “力的传递” 公式,
结果伊思法罕盯着地上的 “F1×r1=F2×r2”,愣是没看懂,
只觉得唐朝人连画画都带着 “法术”。更绝的是,
李越还掏出个玻璃管做的 “温度计”—— 管里装着染了红色的酒精,一头封死,
另一头插在水里。他对伊思法罕说:“这能测水温,比如磨面时水温太高,面粉会粘,
看这红线就知道啥时候该加水。”伊思法罕拿着温度计,看着红线随水温升降,彻底服了,
对着皇帝拱手道:“大唐有此奇人,难怪国力强盛,臣输得心服口服!”皇帝笑得合不拢嘴,
当场赏了李越百两银子,
还让他把这种 “多功能水车” 推广到全国 —— 只是李越没说,那温度计里的酒精,
是他用蒸馏法从酒里提炼的,还被酿酒坊的老板一直追着要 “酿酒秘方”。
第九章 保守派的 “妖术” 质疑李越的名气越来越大,可麻烦也跟着来了。
朝中以御史大夫王德昌为首的保守派,早就看他不顺眼 —— 一个没考科举的 “布衣”,
凭些 “奇技***巧” 就当到兵部尚书,还总搞些 “离经叛道” 的东西,实在不像话。
这天早朝,王德昌突然出列,手里举着个玻璃杯子,对着皇帝奏道:“陛下,李越所造之物,
看似有用,实则是‘妖术’!此玻璃透明如冰,却比冰坚硬,百姓用它装酒,
竟有人说能看到酒里的‘妖气’;还有那火药,巨响如雷,能炸碎山石,
这分明是引来了‘雷神’,长此以往,恐会惊扰上天,降下灾祸啊!”他这话一出,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些官员本就嫉妒李越,也跟着附和:“是啊陛下,李越造的自来水,
把水引到屋里,这是‘逆天而行’,说不定会引发水灾!”李越站在队伍里,
差点气笑了 ——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 “天人感应”?他出列拱手,
冷静地说:“王大人说玻璃是妖术,可这玻璃是用石英砂、石灰石烧制的,
臣可以当众演示制作过程;火药是硝石、硫磺、木炭混合,按比例调配,
炸响是因为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并非引来雷神;至于自来水,不过是利用水位差,
就像山间的溪流会往下流,何来逆天而行?
”王德昌却不依不饶:“你说的这些‘反应’‘比例’,谁听得懂?
百姓只知道你搞的东西奇怪,万一有人效仿,学出乱子怎么办?”“那就让百姓亲眼看看!
” 李越提议,“臣恳请陛下,三日后在朱雀大街设个展台,当众演示玻璃、火药的制作,
再讲解原理,让百姓知道这些不是妖术,而是能造福生活的技艺。”皇帝觉得有理,
当场准了。三日后的朱雀大街,人山人海。李越搭了个高台,
台上摆着制作玻璃的原料和简易熔炉,还有制作火药的三种原料。他先拿起石英砂和石灰石,
对围观百姓说:“大家看,这就是做玻璃的原料,石英砂是河边常见的砂子,
石灰石山上就有,不是什么妖物。”说着,他让工匠点燃熔炉,把原料放进去加热,
又拿出提前画好的 “分子结构示意图”—— 虽然百姓看不懂,
但他用 “砂子和石头烧融了,冷却后就变透明” 的通俗话解释,大家也听明白了。
演示火药时,李越特意用了少量火药,装在陶罐里,外面裹着湿布,
点燃后只 “嘭” 的一声轻响,陶罐没炸碎,只冒出一股烟。他笑着说:“大家看,
火药的威力可以控制,少放些原料,就像放鞭炮,不会引来雷神;多放些,
才能炸山石、做火炮,保护边境。”至于自来水,
他干脆在台下搭了个小模型:一个木桶挂在高处,连着竹管,打开木塞,
水就顺着竹管流进低处的盆里。他还让一个小孩上台,亲手打开木塞,看着水流出来,
小孩笑得拍手:“不是妖术!水自己流下来啦!”百姓们看得真切,
再也没人信 “妖术” 的说法。王德昌站在人群里,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想反驳却找不到理由,只能悻悻地走了。可李越知道,这只是开始。王德昌没占到便宜,
肯定还会找机会刁难他。而且他还有个更大的计划 —— 造蒸汽机。他已经画好了图纸,
用锅炉产生蒸汽推动活塞,再带动齿轮转动,这样就能不用水力、人力,造出更强大的机械。
只是造蒸汽机需要耐高温的金属,还需要精密的活塞,以唐朝的工艺水平,难度不小。
更重要的是,王德昌这些保守派,绝不会让他轻易搞成……当天晚上,
王老实和张铁匠来李越家喝酒,张铁匠拍着胸脯说:“小越你放心,
要是那姓王的再找你麻烦,俺带着铁匠铺的兄弟去揍他!” 王老实则端着玻璃酒杯,
小心翼翼地说:“俺们不懂朝堂上的事,但你造的东西都是为了百姓好,俺们都支持你!
”李越看着眼前的老朋友,心里暖暖的。他举起酒杯,笑着说:“谢谢王叔、张大哥,
不管遇到啥困难,只要咱们一起想办法,肯定能解决 —— 对了,
下次咱们试试造个‘冰鉴’,夏天能让食物不变坏,比用冰块方便多了!
”张铁匠眼睛一亮:“能让肉夏天不坏?那可太好了!俺们铁匠铺夏天买的肉,隔天就臭了,
快说说咋做!”李越刚要解释 “蒸发吸热” 的原理,就看到王老实把酒杯凑到嘴边,
又紧张地放下:“这杯子太贵重了,俺还是用陶碗吧,摔了赔不起……”看着两人的样子,
李越忍不住笑了 —— 在唐朝的日子,虽然有麻烦,有质疑,但有这些朴实的朋友,
有这些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倒也过得格外热闹。只是他不知道,那个蒸汽机的计划,
会让他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十章 冰鉴诞生记:麻布、盐水与 “偷肉疑云”李越说要造 “夏天能存肉的冰鉴”,
张铁匠当天就拉着王老实扛了两口陶瓮来。“小越,你说的这瓮得一大一小,
俺特意让窑厂烧了新的,你看够不够大?” 张铁匠拍着半人高的陶瓮,
瓮口还沾着新窑的土。李越蹲在地上比划:“张大哥,得把小瓮放进大瓮里,
中间填碎木炭和麻布,再往麻布上浇盐水。” 他边说边用树枝画剖面,
“盐水蒸发会带走热量,小瓮里的温度就会变低,肉放里面能存三天不坏。
”王老实凑过来戳了戳麻布:“盐水?那不成腌肉了?” 李越哭笑不得,只能端来两碗水,
一碗加了盐,一碗没加,放在太阳底下:“王叔你看,过半个时辰,盐水碗里的水少得快,
这就是蒸发快,带走的热多。” 王老实盯着两碗水看了半晌,突然拍手:“俺懂了!
就像俺家老婆子腌菜,盐水干得快,菜就凉得透!”可找材料时又出了岔子。碎木炭好办,
张铁匠铺里烧火就有;麻布也容易,
王老实家就有织机;唯独 “粗盐” 成了难题 —— 唐朝的盐多是粒盐,还带着杂质,
得磨成细盐。李越让张铁匠用铁臼捣盐,结果张铁匠捣得太用力,铁臼里的盐末飞出来,
呛得他直咳嗽,还溅了路过的卖菜大娘一脸。“张铁匠你这是干啥?” 大娘举着菜篮子骂,
“好好的盐往天上撒,是嫌日子过太好了?” 李越连忙递上湿布,
解释是做 “凉瓮” 用,大娘半信半疑:“能让菜不坏?要是成了,俺天天给你送青菜!
”折腾了两天,冰鉴总算拼好了。小瓮里铺了层干草,
李越把张铁匠拿来的一块五花肉放进去,盖紧木盖,往中间的麻布上浇了盐水。当天傍晚,
张铁匠急冲冲跑过来:“小越,肉没了!”两人冲进院子,只见冰鉴的木盖开着,
小瓮里空空如也。张铁匠急得直跺脚:“肯定是被偷了!俺这肉是特意留着给你试冰鉴的!
” 正说着,王老实端着一碗炖肉从门外进来,嘴里还嚼着:“你们咋了?
俺看这肉在瓮里凉丝丝的,就拿回去炖了,别说,比新鲜肉还嫩点!”张铁匠当场愣住,
随后追着王老实打:“你个老馋猫!那是试用品!” 李越笑得直不起腰,
指着冰鉴说:“王叔,这说明冰鉴成了!肉放了一下午没坏,还能吃!”消息很快传开,
邻居们都来围观。卖菜大娘把青菜放进小瓮,第二天早上拿出来,
叶子还是水灵的;甚至有酒楼掌柜找上门,想订十台冰鉴存海鲜。
李越干脆让张铁匠的窑厂批量烧陶瓮,王老实负责组织妇女织麻布,
冰鉴生意竟比肥皂还红火 —— 只是没人知道,那些往麻布上浇的盐水,
总让路过的狗忍不住舔两口,引得掌柜们天天赶狗。
第十一章 蒸汽机的 “拦路虎”:裂锅与弹劾冰鉴的成功让李越更有底气研发蒸汽机,
可刚开工就撞了墙。首先是锅炉问题。李越画的锅炉图纸需要 “能扛住蒸汽压力的厚铁”,
可张铁匠把自家最好的生铁敲成锅,烧了半个时辰,蒸汽刚冒出来,
锅炉就 “咔” 地裂了道缝,热水溅了李越一裤腿。“这铁太脆了!
” 张铁匠蹲在地上看着裂锅叹气,“俺把铁烧红了反复捶打,还是扛不住那‘气’的力道。
” 李越摸着发烫的锅炉,突然想起课本里的 “生铁渗碳”—— 把生铁和木炭一起烧,
能增加硬度。他让张铁匠把铁锅埋进木炭火里,烧了三天三夜,再拿出来捶打,
这次锅炉总算能撑住半个时辰,可蒸汽还是会从接缝处漏出来。更头疼的是保守派的阻挠。
王德昌听说李越在造 “烧煤冒气的铁疙瘩”,立马在朝堂上弹劾:“陛下,李越造此怪物,
每日耗煤十石,长安周边的煤窑都被他买空了!百姓冬天取暖的煤都不够,这是与民争利啊!
”皇帝皱着眉问李越:“李爱卿,王德昌所言属实?” 李越连忙奏道:“陛下,
臣用的煤是偏远山区的新矿,并非百姓常用的近郊煤窑。而且这蒸汽机若能成,
日后开矿、治水都不用靠人力,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可王德昌不依不饶,
竟让人偷偷去李越的试验场捣乱。某天夜里,试验场的煤炭堆突然着了火,
幸好守夜的王老实发现得早,才没烧到锅炉。“肯定是那姓王的干的!
” 张铁匠撸起袖子要去衙门理论,被李越拉住:“现在没证据,闹起来反而让陛下怀疑。
咱们得快点把蒸汽机做出来,用事实说话!”为了解决蒸汽泄漏的问题,
李越想了个土办法 —— 在活塞和气缸的缝隙里裹上浸了油的棉线。
张铁匠带着徒弟们打磨气缸,磨得比铜镜还亮;王老实则每天天不亮就去煤窑拉煤,
回来还帮着给锅炉加水。第一次正式试机那天,试验场围满了人。李越点燃锅炉下的煤,
看着压力表(他用玻璃管和水银做的简易版)的水银柱慢慢上升,心脏也跟着跳。“开活塞!
” 他大喊一声,张铁匠扳动木杆,只见活塞 “噗嗤” 一声往下压,
带动旁边的磨盘转了起来 —— 虽然转得慢,还时不时卡顿,但确实动了!
围观的人欢呼起来,王老实激动得抹眼泪:“动了!真动了!” 可没高兴多久,
锅炉突然 “嘭” 的一声,安全阀(李越用木塞和弹簧做的)弹了出来,
蒸汽像白雾一样喷向天空,吓得路过的太监摔了手里的茶盘。
这一幕正好被赶来的王德昌看到,他立马转身进宫:“陛下!李越的怪物炸了!蒸汽如妖雾,
恐会冲撞龙脉啊!”皇帝听说后,虽没降罪李越,却下旨让他 “暂停试验,
待查明风险再议”。李越看着停转的蒸汽机,心里又急又无奈。
张铁匠拍了拍他的肩膀:“小越,别灰心,俺们再改改锅炉,肯定能成!
” 王老实也递过一个馒头:“先吃点东西,饿肚子可想不出办法。”李越咬着馒头,
看着眼前的锅炉和磨盘,突然眼睛一亮 —— 或许可以先造个小型蒸汽机,
用来带动自家肥皂铺的研磨机,先做出实际用处,再让皇帝改变主意。可他不知道,
这个决定,
麻烦……第十二章 小型蒸汽机:铜锅、石墨与 “肥皂浆大战”李越决定造小型蒸汽机时,
第一件事就是把锅炉材料从铁换成铜。“铜延展性好,不容易裂,
” 他拿着从铜器铺淘来的旧铜锅给张铁匠看,“咱们把锅底加厚,接缝处用铜铆钉铆紧,
再用锡焊补缝隙,肯定能扛住蒸汽。”张铁匠拿着铜锅掂了掂,皱着眉:“这铜比铁贵三倍,
要是再失败,俺这铁匠铺都要赔进去了!” 李越拍着胸脯保证:“这次只做肥皂铺用的,
规模小,耗煤少,就算不成,大不了拆了做铜盆卖!
”可新问题又冒了出来 —— 活塞和气缸的摩擦还是太大。之前用浸油棉线密封,
转不了多久棉线就磨烂了。李越盯着气缸发呆时,王老实扛着一筐石墨进来:“小越,
你要的‘黑石头’俺给你挖来了,这玩意儿在山里遍地都是,能写字还能当柴烧!
”李越眼睛一亮:石墨是天然润滑剂!他赶紧把石墨捣成粉,混合猪油调成糊状,
涂在活塞上。“这黑糊糊的玩意儿能管用?” 张铁匠凑过来闻了闻,皱着鼻子后退,
“一股子油腥味,别把肥皂染黑了!”试机那天,肥皂铺里挤满了人。
李越把小型蒸汽机安在研磨机旁,铜锅炉底下烧着小煤炉,
玻璃管压力表的水银柱慢慢往上爬。“开阀!” 他喊了一声,张铁匠小心翼翼扳动木杆,
活塞 “哧” 地一声推动连杆,研磨机的石磨缓缓转了起来。“动了!真动了!
” 王老实激动地拍手,可没高兴三秒,石磨突然转得飞快,
磨盘里的肥皂浆 “唰” 地溅出来,糊了旁边记账先生一脸。“哎哟!
” 记账先生抹着脸上的白浆,活像个刚从面缸里爬出来的人,“这玩意儿咋刹不住车啊!
”李越也慌了 —— 他忘了装调速装置!眼看石磨越转越快,肥皂浆四处飞溅,
他急中生智,抓起旁边的木楔子塞进传动齿轮里,石磨才慢慢停下来。
满屋子的人你看我、我看你,全是白花花的肥皂浆,最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折腾了半天,
总算把调速装置加上了。改良后的蒸汽机带动研磨机,原本三个工匠磨半天的肥皂粉,
现在一个时辰就磨完了,还磨得更细。肥皂铺的掌柜笑得合不拢嘴,
当天就给李越发了双倍工钱:“李大人,您这机器太神了!以后俺们肥皂能多做三成!
”消息传到附近的商户耳朵里,布庄掌柜跑来问能不能造个 “织布蒸汽机”,
粮店老板想用来磨面粉,连之前质疑过李越的卖菜大娘都来了:“小越啊,
能不能给俺们菜摊造个‘吹风蒸汽机’?夏天菜能凉快点!”李越哭笑不得,
只能一一解释:“机器得按用途改,织布要慢,磨面要快,不一样的!” 可大娘听不懂,
只记着 “能造”,每天都来肥皂铺蹲点,就等李越开工。
王德昌的新招:“肥皂掺假” 与百姓求情王德昌听说李越的小型蒸汽机在肥皂铺用得红火,
气得拍了桌子:“一个破机器,还真让他翻了天!” 他琢磨了两天,
想出个新招 —— 让人去肥皂铺买了几块肥皂,拿着去衙门告状,说李越用蒸汽机磨肥皂,
“磨得太细,掺了滑石粉,骗百姓的钱!”衙役带着人去肥皂铺查抄时,
李越正在给蒸汽机加石墨润滑剂。“大人,您看这肥皂成分,” 他当场把肥皂掰碎,
放进水里溶解,“要是掺了滑石粉,会沉底,您看这水多清!” 可衙役哪懂这些,
只听王德昌的命令,把蒸汽机贴上封条,还带走了几箱肥皂。
张铁匠急得直跺脚:“这可咋整?肥皂铺停了工,俺们的冰鉴订单也没人做了!
” 王老实却拍了拍他的肩:“别急,俺们找百姓帮忙!”当天下午,
肥皂铺门口就围满了人。买过肥皂的大妈们举着肥皂喊:“这肥皂比胰子好用多了,
哪来的掺假?” 酒楼掌柜也来了,手里拿着冰鉴:“李大人的冰鉴让俺们海鲜能存三天,
要是他被抓了,俺们夏天只能吃臭鱼了!” 连之前被肥皂浆糊脸的记账先生,
都拿着账本说:“肥皂铺用了机器,肥皂还降了两文钱,这是惠民啊!
”百姓们浩浩荡荡往皇宫走,正好遇到下朝的皇帝。皇帝看着跪在宫门前的百姓,
皱着眉问:“你们这是为何?” 卖菜大娘第一个站起来,举着手里的肥皂:“陛下,
李大人的机器是好东西,能造便宜肥皂,能存新鲜菜,王德昌大人说他掺假,是冤枉他啊!
”皇帝让太监把肥皂拿去太医院检验,结果出来 —— 肥皂纯是油脂和碱做的,